掌握企业资金流动的秘密,关键在于编制现金流量表。口诀为“现金流入出,经营投资筹资;现金流出分,购买支付筹资;经营净额看,利润质量见真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都应详细记录。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以及支付给职工的现金等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等则属于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通过分析经营活动的净额,可以了解企业的利润质量。掌握这个口诀,可以轻松掌握企业资金流动的秘密,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表作为三大财务报表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运营效率的评估,对于许多财务人员而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往往是一个既复杂又容易出错的领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口诀”的形式,将这一过程化繁为简,让每一位财务工作者都能轻松驾驭。
一、口诀总览:三步走,现金流清晰
1、明确分类是基础:经营、投资、筹资流,分类清晰不混淆。
2、直接间接要分清:现金流入与流出,直接间接要分明。
3、增减变动需留意:资产增加是流入,减少是流出;负债相反记心中。
4、期末期初细对比:现金变化找差异,编制过程不遗漏。
5、调整事项不可少:非现金项目要调整,准确反映现金流。
二、详细解析:每一步的“口诀”内涵
1. 明确分类是基础
口诀:“经营、投资、筹资流,分类清晰不混淆。”
经营活动:指企业因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
投资活动:指企业因购买或出售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筹资活动:指企业因筹集资金而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如发行股票、借款等。
注意事项:在编制过程中,要确保每一笔现金流都准确归入相应的类别,避免混淆。
2. 直接间接要分清
口诀:“现金流入与流出,直接间接要分明。”
直接法:直接根据原始凭证记录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行编制,如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的现金等。
间接法:通过净利润调整非现金项目和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变化来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注意事项:在采用直接法时,要确保每一笔现金流都直接来源于交易;在采用间接法时,要注意调整项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增减变动需留意
口诀:“资产增加是流入,减少是流出;负债相反记心中。”
资产增加:表示企业收到了现金(如销售商品),应记录为现金流入。
资产减少:表示企业支付了现金(如购买原材料),应记录为现金流出。
负债相反:对于负债而言,其增加通常表示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现金(如借款),应记录为现金流出;其减少则表示企业收到了现金(如偿还借款),应记录为现金流入(但这种情况在现金流量表编制中较为少见)。
4. 期末期初细对比
口诀:“现金变化找差异,编制过程不遗漏。”
- 在期末和期初的现金余额之间进行对比,找出期间的现金变化额,这一步骤是确保现金流编制完整性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错误的记录。
- 确保每一笔现金流都得到恰当的反映,无论是正数还是负数,都应准确无误地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中。
5. 调整事项不可少
口诀:“非现金项目要调整,准确反映现金流。”
- 在编制过程中,除了直接和间接的现金流外,还需要对非现金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折旧、摊销等非现金费用虽然不涉及实际现金流的增减,但会影响到净利润的准确性,从而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计算,需要对这些项目进行合理调整。
- 对于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变化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情况。
三、实战应用:案例解析与技巧分享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口诀的应用,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假设某企业在2023年度发生了以下交易:
- 销售商品收到现金100万元;
- 购买原材料支付现金80万元;
- 收到客户预付款项20万元(增加银行存款);
- 支付上年度借款利息15万元(属于筹资活动);
- 购买设备支付50万元(属于投资活动);
- 年末应收账款增加10万元(未收到现金)。
根据上述口诀和案例分析: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100万元为经营活动流入;购买原材料支付的80万元为经营活动流出;年末应收账款增加10万元虽未收到现金但需考虑其影响(通常通过间接法调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0 - 80 + 10 = 30万元(假设其他调整项忽略不计)。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50万元(购买设备支付)。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15万元(支付借款利息),注意这里虽然收到了预付款项20万元但不影响筹资活动现金流的分类。